線圖說明:同色代表同一種分子(藍=BUN、紅=磷、紫=B12、綠=β2M),實線/虛線/點線分別是FX60/FX80/FX100;在Qb=150–200 mL/min時,小分子(BUN、磷)三條線幾乎重疊,表示血流速成為小分子清除的瓶頸;中分子(B12、β2M)則隨膜面積增加而上升,顯示大膜對中分子才有明顯優勢。
Q1 eKt/V<1.3 時,把FX80換FX100會補得起來嗎?
多半不會;在Qb=200、Qd≈500時小分子清除已近飽和,FX60/80/100的BUN清除只差幾mL/min,對單次eKt/V幾乎沒有實質影響。
Q2 eKt/V不足時應先調整什麼?
先延長時間(最有效、最安全),其次視通路條件提高Qb,再考慮提高Qd與減少中斷(抗凝充足、避免停機);這些措施的效益遠高於單純換大膜。
Q3 什麼時候「換大膜」是正確策略?
目標是中分子清除(β2M高、炎症介質、肌紅蛋白/輕鏈)或Qb已能穩定≥250–300 mL/min且時間無法再延長時;此時FX100或具吸附/中高截斷特性的膜才有明顯價值。
Q4 為何「低Qb+大膜」反而可能變差?
血液在大透析器內停留更久、剪切流速下降,濾器較易微栓;一旦部分栓塞,實際K下降,等於更難達標,且體外循環量與抗凝需求上升。
Q5 有沒有快速的算例可以進一步呈現?
V≈40 L、FX80在Qb=200時BUN K≈0.198 L/min;4小時eKt/V≈(0.198×240)/40=1.19(不足),延長到5小時即≈1.49達標;若只把FX80換FX100,K幾乎不變,eKt/V也幾乎不動。
Q6 病人常因低血壓停機導致劑量不足怎麼辦?
改為較長但慢速的SLED或PIRRT/CRRT,用時間換總清除量並提升耐受性,同時嚴格管理體液、電解質與抗凝以減少中斷。
Q7 增加每週IHD次數是否能改善死亡率?
達到門檻劑量後,再加頻或做更高強度治療沒有證實能改善死亡或腎恢復;加頻可用來達成生化目標,但不是改善Hard outcome的手段。
Q8 Kt/V能不能相加成「每週總Kt/V」?
不能把1.3×3簡單當成3.9;Kt/V是比例概念,與清除時機與間隔相關,不是線性加總;在AKI/IHD語境下正確的做法是每次eKt/V約1.3、頻率依臨床需要(通常≥每週三次)。
Q9 臨床要怎麼選擇比較務實?
在Qb受限≈200時,以「時間優先」:例如FX80、Qb 200、Qd 500–600、治療5小時、抗凝充足、減少中斷;若需中分子控制再升級FX100或改用具中/高截斷或吸附特性的膜;若仍難達標或不耐受,改SLED/PIRRT/CRRT。